100%

至順鎮江志卷六

 賦稅

夏后殷周取於民者惟井田什一之制而已秦開阡陌頭會箕歛愁嘆之聲徧於閭里漢之文景唐之太宗以恭儉率先天下國家富庶至於錢貫朽倉粟腐米斗三錢雖不及三代之盛然亦可謂治矣厥後賦迨童齓算及舟車壞口分世業之田而為兼并變租庸調之法而為兩稅於是漢唐之業衰焉宋真仁閒海內無事上下與足至王安石行青苗賦役之令而民始怨暨其末年賈似道抑買公田以給軍餉則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此聚歛之臣所以甚於盜臣者也我朝內本外末以義為利混一以來凡所以子惠困窮洗滌弊蠹者靡所不周商稅取三十之一公賦減十分之二屢賜田租以裕蒸庶逋逃所負禁止包徵深仁厚澤淪肌浹髓葢駸駸然三代之風矣然本郡稅賦之數皆莫可考惟宋為頗詳茲但據今額以書而以舊志所載者附見焉

  常賦

   夏稅

    絲

八千四百四十七斤二十五兩九錢二分三釐 【 錄事司三斤七兩六錢七釐 丹徒縣一千七百六十二斤一十五兩六錢一分二釐 丹陽縣三千七百二十八斤一兩六錢二分九釐 金壇縣二千九百五十三斤九兩五錢一分四釐】

有司八千四十九斤一十二兩二錢四分二釐 【 錄事司三斤七兩六錢七釐 丹徒縣一千三百九十七斤六兩二錢九分 丹陽縣三千六百九十九斤二兩八錢三分一釐 金壇縣二千九百四十九斤一十一兩五錢一分四釐】

江淮財賦府三百九十八斤一十三兩六錢八分一釐 【 丹徒縣三百六十六斤八錢八分三釐 丹陽縣二十八斤一十四兩七錢九分八釐 金壇縣三斤一十四兩】

    綿

一千九百九十一斤三兩四錢三分八釐 【 錄事司二錢一釐 丹徒縣二百二十六斤一十二兩八錢七分 丹陽縣一千三百五十一斤七兩四錢五分三釐 金壇縣四百二十七斤五兩五錢五分四釐】

有司一千九百九斤二兩二錢二分五釐 【 錄事司二錢一釐 丹徒縣一百六十三斤壹兩九錢一分五釐 丹陽縣一千三百二十二斤八兩五錢五分五釐 金壇縣四百二十三斤七兩五錢五分五釐】

江淮財賦府八十二斤一兩二錢一分三釐 【 丹徒縣六十三斤一十兩九錢五分五釐 丹陽縣一十八斤六兩二錢五分八釐】

    鈔 【 中統】

九千四百四十一兩一錢三分七釐 【 錄事司七千一百八十五兩五分七釐 丹徒縣一千六十兩二錢一分八釐 丹陽縣六百六十五兩六錢四分五釐 金壇縣五百三十兩二錢一分七釐】

有司九千四百三十七兩三錢七分二釐 【 錄事司七千一百八十五兩五分七釐 丹徒縣一千五十六兩四錢五分三釐 丹陽縣六百六十五兩六錢四分五釐 金壇縣五百三十兩兩二錢一分七釐】

江淮財賦府三貫七錢六分五釐 【 並丹徒縣】

    大麥

八千六百五十八石一斗二升五合二勺 【 丹徒縣三千一百三十一石二斗八升六合二勺 丹陽縣四千八百六十六石一斗二升三合 金壇縣六百五十石七斗六升】

有司六千四百七十二石四斗二升七合每二斗折納米一斗 【 丹徒縣一千三百三十二石六斗六升三合 丹陽縣四千六百六十八石五升八合 金壇縣四百七十一石七斗六合】

江淮財賦府二千一百七十五石六斗九升八合二勺 【 丹徒縣一千七百九十八石六斗二升三合二勺 丹陽縣一百九十八石七升五合 金壇縣一百七十九石】

    小麥

一萬二千二百七十二石六斗七升三合四勺二撮 【 錄事司三石三斗三升四合九勺二撮 丹徒縣四千九百二十六石六斗二升五勺 丹陽縣六千二百三十六石四升四合 金壇縣一千一百六石六斗七升七合】

有司六千五百九十八石五斗三升四合四勺二撮抵斗折米 【 錄事司二石五斗三升四合九勺二撮 丹徒縣一千九十六石三斗三升一合五勺 丹陽縣四千七百四石八斗九升金壇縣七百九十四石七斗七升八合】

江淮財賦府五千六百七十四石一斗三升九合 【 錄事司八斗 丹徒縣三千八百三十石二斗八升九合 丹陽縣一千五百三十一石一斗五升四合 金壇縣三百一十一石八斗九升九合】

    祥符圖經

絹二千六百四十二疋 【 丹徒縣八百九十九疋 丹陽縣四百九十三疋 金壇縣七百八十五疋 延陵縣五百疋】

羅一千疋 【 丹徒縣三百八十七疋 丹陽縣三百三十五疋 延陵縣二百七十疋】

絲二千七十九兩 【 金壇縣九百八十一兩 延陵縣一千九十八兩】

紬一千四百三十九疋 【 丹徒縣二百一十四疋 丹陽縣一百六十三疋 金壇縣九百六疋 延陵縣一百六十五疋】

綿六萬三千三百五十六兩 【 丹徒縣一萬八千二百一十七兩 丹陽縣二萬四百七十二兩 金壇縣一萬六千五百六兩 延陵縣八千一百六十一兩】

錢一千六百一十貫 【 丹徒縣五百三貫 丹陽縣一百八十貫 金壇縣五百二十三貫 延陵縣四百四貫】

大小麥各七千一百二十二石 【 丹徒縣各一千七百七十九石 丹陽縣各二千二百五十九石 金壇縣各二千二百六十二石 延陵縣各八百二十二石】

鹽錢八千一百一貫 【 丹徒縣一千五百八十九貫 丹陽縣二千四百八十六貫 金壇縣二千九百貫 延陵縣一千一百二十四貫】

鹽絹三千五百五十四疋 【 丹徒縣九百五十一疋 丹陽縣一千五十六疋 金壇縣一千八十七疋 延陵縣四百六十疋】

鹽腳錢一十七貫七百 【 丹徒縣四貫七百 丹陽縣五貫三百 金壇縣三貫九百 延陵縣三貫二百】

    嘉定志

絹八千一百四十四疋 【 丹徒縣二千一百八十疋開禧三年蠲放丁絹八百三十疋實催一千三百五十疋 丹陽縣二千一百九十九疋 金壇縣四千五百九十五疋】

羅一千四十三疋 【 丹徒縣四百三十六疋 丹陽縣五百六疋 金壇縣一百一疋】

綿六萬八千一百五十五兩 【 丹徒縣二萬二千六百五十三兩 丹陽縣二萬三千四百三十九兩 金壇縣二萬二千六十三兩】

絲一萬五千三百六十一兩 【 丹徒縣五千二百四十九兩 丹陽縣四千二十三兩 金壇縣六千八十九兩】

鹽腳錢一萬三千八百二貫 【 丹徒縣二千五百九十八貫 丹陽縣三千五百九十八貫 金壇縣七千六百六貫】

大麥九千七百五十二石 【 丹徒縣三千四百三十四石 丹陽縣三千二百一石 金壇縣三千一百一十七石】

小麥九千二百八十四石 【 丹徒縣三千二百四十三石 丹陽縣三千三十四石 金壇縣三千七石】

租錢二十三貫 【 丹徒縣一十三貫 丹陽縣一十貫】

麻皮二千九十二斤 【 並丹徒縣】

    咸淳志

寶祐四年五月修明版籍三縣絹及和買絹一萬三千九百三十一疋二丈二尺八寸五釐四毫折羅錢七萬六千五百六十九貫二百一文絲五千七百九十四兩七錢五分六釐綿三萬四千九百三十五兩一錢六分八釐八毫大麥九千四百七十九石三斗四升九合二勺四抄本色麥四千二百五十二石五斗四合折麥錢五千二百五十二石五斗四合小麥八千七百八十六石二斗六升九合九勺二抄七撮本色麥三千七百五十八石一斗六升七合五勺三抄折麥錢五千二十八石一斗二合五勺九抄七撮 【 景定四年二月回買三縣公田一十六萬八千二百二十八畝二十七步半并拘沒丁府隱寄田地九千三百四十一畝一步計銷豁稅絹和買絹一千二百七十二疋一丈八分六釐折羅錢二千八百三十一貫五百八十六文五分八釐絲四兩七錢四分七釐綿五千四百九十兩六錢六分四釐】

稅絹和買絹一萬二千六百六十疋五丈一尺七寸三分七釐 【 丹徒縣三千六百三十疋五尺五寸一分六釐 丹陽縣四千一百一十五疋三丈三尺五寸三分三釐 金壇縣四千九百一十五疋一丈二尺六寸九分】

折羅錢七萬三千六百二十六貫一百七十文八分三釐 【 丹徒縣二萬九百七十九貫三百六十五文 丹陽縣二萬七千八百五十八貫八百五文八分三釐 金壇縣二萬四千七百八十八貫】

絲五千七百九十兩五分五釐 【 丹徒縣二千二百九十四兩三分四釐 丹陽縣一千二百七十一兩八錢二分一釐 金壇縣二千二百二十四兩二錢】

綿二萬九千四百四十三兩四錢二分四釐八毫 【 丹徒縣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二兩三分二釐八毫 丹陽縣一萬一千一百六十三兩三分三釐 金壇縣六千九百五十八兩二錢五分九釐】

大麥九千四百七十石八斗八升八合二勺四抄五撮本色四千二百五十二石五斗四勺 【 丹徒縣一千九百五十七石九斗五升五合七勺 丹陽縣一千四百七十石八斗二升九合二勺 金壇縣八百二十三石七斗一升五合五勺】 折錢五千二百一十八石三斗七合八勺四抄三撮 【 丹徒縣一千二百七十八石六斗九合一勺三抄 丹陽縣一千七百六十石三斗八合九勺一抄三撮 金壇縣二千一百八十八石二斗八勺】

小麥八千七百九十三石六斗三合一勺二抄本色三千七百五十八石一斗七升三合八勺三抄 【 丹徒縣一千五百七十八石六斗四升一合三勺三抄 丹陽縣一千三百五十五石八斗一升七合 金壇縣八百二十三石七斗一升五合五勺】 折錢五千三十五石四斗二升九合二勺九抄 【 丹徒縣一千三百五十六石四斗二合二勺 丹陽縣一千六百九十石八斗七升九合六勺九抄七撮 金壇縣二千八十石八斗一升四合一勺】

以上並係文思院斗尺

      蔡逢丹陽志

云嘉定閒中書舍人俞建錦照亭詩序謂浙西田稅之重皆錢鏐橫歛之過余讀史至五代乃知浙江東西為錢鏐李煜所據是時宋祖有南下之意鏐煜恐其見伐日事貢獻 【 余讀史至五代乃知浙江東西為錢鏐李煜所據是時宋祖有南下之意鏐煜恐其見伐日事貢獻 案據五代史及宋史通鑑等書錢武肅之薨在後唐明宗長興三年宋太祖之即位在建隆元年李後主之立在建隆二年相隔凡三十年是武肅與宋祖既不同時與後主亦不同時(據南唐書後主殂於宋太平興國三年年四十二上距後唐長興三年几四十六年是武肅薨時後主尚未生矣)此數語未免失考然其詞實本於蔡逢丹陽志不得歸咎於俞氏也他卷所言有採諸流俗而與史傳不合者(卷十二陵墓類梁相國安豐縣侯蔡大寶墓注云後梁宣帝言既以附庸居魏謂相國曰先朝祖塋遠在舊都委卿東歸行禮禱祠至曲阿而卒葬於修陵之北下山之陽至今日蔡墓岡北史有傳今案後梁與陳世為仇讐未嘗一日通好曲阿密邇陳都後梁豈肯使心腹重臣潛至其地況據北史蔡大寶傳卒於後梁世宗天保三年既非卒於宣帝之時且自卒至葬世宗三臨其喪亦非葬於曲阿之地其誤明矣)有得諸傳聞而其事跡有誤者(卷十九人物門節義類竇氏女注云成婚之日識其人乃盡力事舅姑三日投井而死今考乾隆鎮江府志列女門竇氏女傳云成婚之日始識其人乃婉言拒之三日投井而死嘉慶丹徒縣志所載約同惟三日投井而死作遂投井死注云咸淳府志就其所言核之似較此志為得其實蓋此志據後人之言以改舊志故措詞未盡善也)均不必為之迴護然其中考訂精密議論確當者極多雖間有千慮一失之處要無傷於全體之善若皆文致小疵目為大創未免居心過刻為有識者所譏故此志中偶有疏舛無關大義者不復一一指摘焉嘉定志亦仿此例】 蕞爾小國竭府庫之所有不足以充其數於是虐民橫歛田地每畝夏稅則有鹽絹羅綿絲兩大小麥秋租則有苗米糯米豆布蘆廢宋代相仍失於釐革然尚視田土之肥瘠分為四等曰上曰中曰下曰不及等嘗考之上等中等者田則夏有綿秋有米四升五合或五升地則夏有絲綿大小麥下等之田則夏無綿秋有米四升五合地則夏無絲綿大小麥也不及等者田則夏稅無幾秋米一升地則夏稅絹一分鹽錢一文而已本郡土地率多瘦薄所收不了納官而欲一槩征之無乃不可乎至若和買役錢尤為民害乃熙甯閒王安石為相之日春初以官錢借與民戶至夏初每錢三貫收絹一疋謂之和買絹免人戶衙頭吏役使之納錢謂之役錢未幾官司無錢可借遂令人戶白納至今遺臭今兩淮福建俱無絲綿雜色之稅然則東西二淛之有此豈鏐煜之所為乎讀史至此未嘗不掩卷為之浩歎也

   秋租

    粳米

一十四萬六千二百五十石九斗二升八合四勺 【 錄事司八石四斗六升 丹徒縣二萬五千二百一十七石九斗二升六合二勺 丹陽縣五萬五千八百八十二石七斗六升八勺 金壇縣六萬五千一百四十二石二斗七合六勺】

有司一十二萬二千四百八十九石七斗七升正一十一萬七千一百五十石二斗七升五合耗五千三百三十九石四斗九升五合 【 錄事司八石四斗六升正七石九斗九升七合耗四斗六升三合 丹徒縣二萬三千九百五十三石二斗五升一合正二萬二千九百六石六斗五升九合耗一千四十六石五斗九升二合 丹陽縣四萬六千六百七十一石九斗三升六合正四萬四千四百三十一石二斗一升九合耗二千二百四十石七斗一升七合 金壇縣五萬一千八百五十六石一斗二升三合正四萬九千八百四石四斗耗二千五十一石七斗二升三合】

江淮財賦府二萬三千四百二十九石二斗八升五合四勺 【 丹徒縣一千二百六十四石六斗九升九合 丹陽縣九千二百一十石八斗四合八勺 金壇縣一萬二千九百五十三石七斗六升一合六勺】

江浙財賦府三百三十二石四斗二升三合 【 並金壇縣】

    白粳米

五千一百九十七石六斗正四千八百七十六石二斗耗三百二十一石三斗並有司 【 丹徒縣九百八十石二斗四升八合正九百一十六石一斗二升耗六十四石一斗二升八合 丹陽縣二千五十六石六斗五升二合正一千九百二十二石一斗五合耗一百三十四石五斗四升七合 金壇縣二千一百六十石六斗正二千三十七石九斗七升五合耗一百二十二石六斗二升五合】

    秈米

二萬七千八百六十五石二斗四升六合二勺並江淮財賦府 【 錄事司九斗五升七合 丹徒縣二萬五千九百三十四石四斗九升九合二勺 丹陽縣一千九百二十九石七斗九升】

    糯米

一千五百一十石七斗四升五合並江淮財賦府 【 丹陽縣一十石七斗四升五合 金壇縣一千五百石】

    白糯米

七百四十九石正七百石耗四十九石並有司 【 丹徒縣一百七十四石五斗一升七合正一百六十三石一斗耗一十一石四斗一升七合 丹陽縣三百三十九石七斗二升五合正三百一十七石五斗耗二十二石二斗二升五合 金壇縣二百三十四石七斗五升八合正二百一十九石四斗耗一十五石三斗五升八合】

    香糯米

九千四百三十三石六升正九千石耗四百三十三石六升並有司 【 丹徒縣八百七十九石一斗三合正八百四十石五斗六升一合耗三十八石五斗四升二合 丹陽縣一千九百九石三斗九升三合正一千八百二十二石八斗六升八合耗八十六石五斗二升五合 金壇縣六千六百四十四石五斗六升四合正六千三百三十六石五斗七升一合耗三百七石九斗九升三合】

帶收常州路香糯米一千七十石正一千石耗七十石粳稻三石二斗二升並江淮財賦府 【 並丹陽縣】

    黃豆

六百一十三石四斗三合並江淮財賦府 【 錄事司八斗 丹徒縣三百七十六石四斗七升五勺 丹陽縣二百三十三石四斗八升三合 金壇縣二石六斗零五升】 鈔 【 中統】 一萬六千六百一貫四錢一分 【 錄事司一千七十九貫三錢二分 丹徒縣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二貫九分九釐 丹陽縣三千三百一十三貫四錢六分六釐 金壇縣二十六貫五錢二分五釐】

有司九十四貫一錢四分 【 丹徒縣五十一貫八錢三分 丹陽縣四十二貫三錢一分】

江淮財賦府一萬五千九百六十七貫二錢七分 【 錄事司一千七十九貫三錢二分 丹徒縣一萬一千五百九十貫二錢六分九釐 丹陽縣三千二百七十一貫一錢五分六釐 金壇縣二十六貫五錢二分五釐】

以上稅糧並據至順二年計撥之數以書

    祥符圖經

粳米五萬二千二百七十三石 【 丹徒縣二萬一千六十八石 丹陽縣一萬六千六百一十四石 金壇縣一萬一千一百四十八石 延陵縣四千三百四十二石 合四縣之數以較總數餘八百九十九石未詳】

糯米五千九百九十二石 【 丹陽縣二千一百九十九石 金壇縣二千八百一十九石 延陵縣九百七十四石】

大豆五千八百五十三石 【 丹陽縣二千二百五十五石 金壇縣二千六百八十石 延陵縣九百一十八石】

鹽米二萬四百九十六石 【 丹徒縣六千五百六十七石 丹陽縣六千六百四十二石 金壇縣五千三百二石 延陵縣一千九百七十四石 合四縣之數以較總數欠一十一石】

蘆廢五萬一千六百六十領 【 丹徒縣一萬七千四百四十領 丹陽縣一萬八千三百一十一領 金壇縣一萬三千一百六十領 延陵縣四千四百三十領 合四縣之數以較總數餘一千九百八十一領】

稅布五千三十八疋 【 丹徒縣一千三百七十四疋 丹陽縣一千六百九十四疋 金壇縣一千八十三疋 延陵縣一千八十七疋】

折料布一千一百一十三疋 【 並丹徒縣】

    嘉定志

粳米一十萬九千六十六石 【 丹徒縣三萬七百九十七石 丹陽縣四萬四千二十二石 金壇縣三萬四千二百四十七石】

糯米六千五百七十七石 【 丹徒縣三百八十石 丹陽縣二千五百九十七石 金壇縣三千六百石】

豆六千二百七十石 【 丹徒縣三百五十九石 丹陽縣二千五百二十七石 金壇縣三千三百八十四石】

布六千八百五十三疋 【 元額八千九百一十五疋開禧三年蠲放丁布二千六十一疋 實催丹徒縣一千二百六十四疋 丹陽縣一千一百四十二疋 金壇縣四千四百四十六疋】

廢七萬五千六十領 【 丹徒縣二萬二千六百三十八領 丹陽縣三萬四千四百八十領 金壇縣一萬七千九百四十一領】

白水灘租錢一百一十六貫 【 丹徒縣一百八貫 丹陽縣七貫】

    咸淳志

寶祐四年五月修明版籍三縣粳米九萬九千三百六十八石二斗八升七合七抄六撮糯米六千三百九十一石八斗四升二合六勺八抄三撮布豆廢錢三萬二千八百八十八貫三百七十文七分八釐 【 景定四年二月回買公田並拘沒丁府隱寄田地計消豁三縣粳米七千七十八石□斗四合一勺糯米七百一十六石四斗六合六勺布豆廢錢三千二百二十五貫九百三十五文九分三釐】

粳米九萬二千二百九十石八升三合七抄六撮 【 丹徒縣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三石一斗九升八合四勺八抄 丹陽縣三萬九千六百五十三石八斗 金壇縣二萬八千二百六十三石五合一勺】

糯米五千六百七十五石四斗三升六合八抄三撮 【 丹徒縣三百二十六石八斗二升一合一抄 丹陽縣二千三百七十四石三合二勺九抄三撮 金壇縣二千九百三十八石六斗一升一合七勺九抄】

布豆廢錢二萬九千四百八十三貫四百三十三文五分五釐 【 丹徒縣三千九百九十七貫三百三十三文 丹陽縣一萬五千三百六十四貫四百六十八文】

公田租米一十三萬四千六百五十八石七斗九升六合九勺 【 丹徒縣二萬九百一十六石八斗五升八合三勺 丹陽縣四萬一千二百四石九斗四升四合六勺 金壇縣七萬二千五百三十六石九斗九升四合】

以上並係文思院斗尺 【 每一斗五升准今一斗每一尺五寸准今一尺】

皇慶二年八月奉江浙行省扎付准中書省咨御史臺呈監察御史言鎮江路公田租額太重仰照勘回申行據金壇縣申會集耆老詢訪得亡宋權臣賈似道為因連年用兵糧食不給造楮幣七八千萬於兩浙江東西和糴米八百餘萬斛接濟軍餉天下勞擾士民怨謗似道計無所措景定四年二月令臺臣陳堯道等奏乞於兩浙江東西和糴去處有田之□三分中抽買一分以為公田但有一千萬畝歲得米六七百萬斛其於軍餉沛然有餘和糴可住造楮可縮理宗可其奏下浙西安撫司江東西湖南運司抽買眾論紛紜皆稱不便以此不行於他處且行於浙西除嚴州山郡杭州輦下湖秀蘇常鎮江江陰六郡先買而次第他處六郡之中鎮江為最葢以賈似道與丞相丁大全有隙大全金壇人也三縣有田之家多與大全親故似道假公行私嚴責所委官常潤分司劉子澄漕司準遣鄭夢熊知府張烱將三縣人戶田糧巧計搜求多餘樁配不問田土肥瘠坐落高下亦不扞釘踏視止憑鄉司之口紙上之數並無抱納全租所有價錢初不曾隨田給付勒令人戶供報畝納一石者官會二百貫九斗者一百八十貫以下者遞減之凡五十畝以上官會一分半銀半分官誥准五分僧道度牒准三分五十畝之下官會三分半銀半分官誥度牒各三分千畝以下度牒官會各半五百畝至□百畝全支官會銀價每兩一百貫官誥迪功郎十五萬貫丞信郎七萬五千貫將仕郎一萬貫進武校尉六萬五千貫安人一萬貫孺人八千貫度牒四千六百貫且以迪功郎官誥言之准十五萬貫買田一畝起租一石該價二百貫則是半幅之綾換百姓田七百五十畝永令抱納公租七百五十石以若所為何異欺取既買之後各縣置莊屋差莊官專掌催收二年一替百姓苦于倍償十家九破因此弊生放富差貧不勝被擾似道自知不便於所催米內十分之中減放二分當年又特放一分止徵七分終是辦納不及民怨天怒景定五年彗星垂象理宗下詔求言三學儒生蕭規唐□等伏闕上書曰和糴之法祖宗不得已與民為巿也行之豐歲未嘗行之歉歲取之上戶未嘗取之下戶今變和糴而為公田自廟堂亟於施行而郡守恣為操切派買之令三取其一田連阡陌之家猶曰取之有餘而百畝之奪已及於二百畝之戶甚至百畝之家不應敷者亦合族而彊買官取其腴民受其瘠上收其利下被其殃去歲租入之時佃不樂輸民有逃去官府責之莊官莊官責之賣戶叫囂東西隳突南北賣戶罄一歲之所入亦不足以陪其所抑官吏誅求百般苛取則又不止此數豪家富戶皆為罄室之垂下戶細農胥作溝中之瘠怨聲載道怒氣千霄自今天下無稔歲浙右無富民王安石以青苗新法誤天下當時司馬光蘇軾諸賢力排其非而安石執拗自是牢不可破創為三不足之說豢成中天之禍至今伏讀國史使人恨不得食安石之肉今公田之禍酷於青苗似道之拗過於安石上激天變而天欲去之下激人言而人欲逐之今若聽廣謀眾尤合天心否則天心一去人心一離豈能獨信似道守天下乎識者以為彼有一日之留則生靈受一日之禍禍而不已天下事未可知也此當時上書之辭諸生獲罪於似道悉遭貶竄自此中外鉗口結舌無人敢奏後因差設莊官擾民自咸淳五年罷差及減放租米一分半以為水腳盤運之費令佃戶運赴官倉交納年復一年公田租戶輸納不敷陪閉靠損破家蕩產賣子鬻妻逃移外郡貽累他人德祐謝太后詔罷公田其略曰十數年來徵賦繁急而田里嗟怨邊事危急人人離心採之人言為賈似道秉國以來多行不恤之政民甚苦之如買公田更茶鹽舶法又其甚者乃至毒民誤國興言及此痛悔何追似道明正其罪其詔有司罷公田復茶鹽市舶法如故如此下哀痛之詔放罷公田六郡生靈咸拜再生之賜至元十二年歸附聖朝一切弊政悉蒙革撥率土之民孰不感戴此時公田照宋除放不曾收科在後有人陳獻至元十五年欽奉詔書節該浙西公田可權依舊例召佃客耕種合得歲課十分內減免二分聽從人戶自行量槩兩平收受仍令有司選廉幹官以主之欽此仰見朝廷已知公田不可久遠定例所以有權之一字減以二分然自十五年至今三十六年未蒙定奪則不可謂之權矣元貞元年又將亡宋元放水腳一分半米收科入額比附歲減二分止有半分之寬又不可謂之減二分矣兼設立行大司農司勸農營田司將實荒公田逼令人戶開耕抱荒作熟科徵糧米或撥充職田或改種香糯近年又分揀賈似道公田隸財賦提舉司另管因此公田一向重困且以金壇一縣公田言之亡宋元賣戶止二百餘家抱佃輸納歸附以來各家消乏逃亡累及官府大德辛丑乙巳兩蒙本路并憲司體知其害申奉省劄委官挨問撒佃計一萬五千餘戶皆係農田細民本自貧窶又作公田初非見其有利情願請佃開耕官司因租糧無所歸著挨究得此人或見種其田或元種其田或曾受其田或典賣其田勾追到官置局監禁日夜拷打逼勒承認畝納五斗之上及至秋成催租勾擾赴倉送納又有船腳加耗倉用得米一石上下方可輸納正米五斗況本縣田土磽瘠水旱易灾車救費工所收微薄佃戶終歲勤苦盡田內所得子粒輸官不敷拖欠無納父子妻女纍纍禁繫枷扒拷打抑逼追徵十戶九空無可陪納上催下併遂將家業變賣無資產者賣子鬻妻或棄生就死者有之拋家失所者有之水旱之年又有告灾不免之數受罪陪納之苦言及公田孰不怨恨言及公田誰肯耕作佃戶逃移田土荒白租額虧欠有科無徵年終不能成就里正被其箠撻出售田園准折牛具回易糧米代替送輸役戶有破蕩之慘府縣有揭閉之憂上司逐年但有通關之取獲不知民閒之辛苦本縣累經講究申稟乞照廉訪司趙簽事等官所言每畝減作二斗五升及將水腳一分半米改正除免看詳賈似道所立重賦凶於身害於國職此之由考之圖經鎮江路屬揚州分野厥田下下厥賦下中今以下下之田而納上上之賦民安得不重困哉如蒙詳酌早賜除減民瘼得瘳官私便益丹徒丹陽兩縣狀申相同

   租錢月辦鈔 【 中統】

三百八十一貫五錢九分八釐五毫 【 錄事司三百一十七貫一錢八分三毫 丹徒縣三十三兩七分 丹陽縣二十五貫一錢二分一釐七毫 金壇縣六貫二錢二分六釐五毫】

   房錢

五十五貫九錢一分九釐 【 錄事司四十八貫三錢一分 丹徒縣四貫九錢五分 金壇縣二貫六分五釐九毫】

   地錢

三百二十五貫六錢七分九釐五毫 【 錄事司二百六十八貫八錢七分三毫 丹徒縣二十八貫一錢二分 丹陽縣二十五貫一錢二分一釐七毫 金壇縣三貫五錢六分七釐五毫】

   皮貨歲額

貉皮一千八百二十八張 【 錄事司一百二十二張 丹徒縣一千二十八張 丹陽縣三百八十九張半 金壇縣二百八十八張半】

   包銀歲額

八十八兩准鈔 【 中統】 二千二百貫計戶四十四 【 錄事司銀五十六兩四錢准鈔一千四百一十貫計戶二十九 丹徒縣銀二兩准鈔五十貫計戶一 丹陽縣二十一兩六錢准鈔五百四十貫計戶十 金壇縣銀八兩准鈔二百貫計戶四】 並回回人戶

  土貢

任土作貢古也九州貢物之著於虞書者葢舉天下而言之非若後世一郡一邑之比也潤自漢晉迄隋土貢名物皆無可考至唐而下乃見之他志載之圖經 【 唐地里志及元和郡縣志宋朝寰宇記貢物見後】 而徵獻多歧矣欽惟我朝不寶遠物庶邦內外惟正之供故列舊貢之目以別之於此可以觀政焉

   舊貢

衫羅水紋魚口繡葉花紋等綾火麻布雜藥竹根黃粟伏牛山銅器鱘鮓

以上見唐地里志及元和郡縣圖志

方紋綾水波綾 【 歲貢十疋聖節二十疋】 羅 【 歲貢十疋聖節三百疋大禮年分添造五十疋】 綿絹 【 聖節三百疋】 銀 【 大禮五百兩聖節三百兩】

以上見宋寰宇記及嘉定咸淳兩志 【 互見常賦造作類】

   今貢

水蛭 【 二斤錄事司丹徒丹陽金壇三縣各半斤】 舍利別 【 四十瓶前本路副達魯花赤馬薛里吉思備蒲萄木瓜香橙等物煎造官給船馬入貢】 金壇醋 【 五十瓶至順二年為始官支中統鈔一百貫收買赴集慶路轉貢】

  子目(缺) 【 子目(缺)○(鈔本無此三字) 案下文所述者商課稅課竹木課鹽退引酒醋課茶課魚課等項與上文土貢類舊貢今貢等項絕不相同自當另有一目或謂當是課程二字然無明文可證今姑列此三字以存其概焉(下文至元十三年以下本在宋志寬賦門之後所言皆寬賦之事今移入此志仍補寬賦二字於前蓋寬賦亦賦稅之子目也至於夏稅以下亦係從宋志移來而所言乃免稅免租之事似當另有一目或謂當是免賦二字然亦無明文可證今但列子目缺三字以備參考)】

敘(缺)

    商課歲額鈔 【 中統】

一十九萬七百五十六貫二錢

稅課一十八萬八千六百八十貫一錢九分九釐 【 在城務六萬五千六百四十五貫五錢九釐 諫壁務二萬七千三百九貫七錢五分 丁角務一萬一千九百七十二貫六錢九分 丹陽縣二萬八千六十五貫 呂城務一萬九百七十九貫七錢五分 金壇縣四萬四千七百七貫五錢】

竹木課二千七十六貫一釐 【 至元二十四年宣課提舉司立抽分場恢辦當年併入兩浙鹽運司二十八年始隸有司歲辦中統鈔一十一定一十兩八錢一分大德三年以課鈔數少併入在城稅務從實恢辦泰定元年定例以延祐七年辦到課鈔為額計上數】

    嘉定志

熙甯中稅錢三萬八十餘緡 【 在城二萬五千餘緡 諸縣鎮一萬三千餘緡】

嘉定中稅錢二十萬六千二百九十八貫 【 都商稅務七萬四千九百四十九貫 江口務一十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九貫】

    咸淳志

都稅務每歲約計三十三萬六千貫 【 都稅係以五年內一般月分所收最高錢數逐月比較多寡不定如景定四年總計解府二十萬四千三百三十八貫六百六十文分隸諸司在內今退減後無此數矣江口務舊例月以四萬貫為額比較除本府分隸諸司外餘盡解府若月內海舟到岸所收之錢亦多若無海舟止是一色雜稅本府合得七分每月若收二萬八千貫計三十三萬六千貫船場二所俱廢惟監官一員管收本稅月解本府】

   鹽退引歲額

一萬四千七百六十六引二百九十三斤一十四兩七錢六分計食鹽戶一十萬四千三百六十七口五十五萬八千二十七 【 每口日食鹽四錢一分八釐重 錄事司鹽一千四百三十九引三百三十斤八兩四錢八分戶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三口六萬一千二百二十六 丹徒縣鹽四千四百二十引四十五斤一十五兩戶二萬九千四百九十口一十八萬七千九百九十 丹陽縣鹽四千四百七十引三百七十九斤八兩九錢六分戶二萬九千二百二十九口一十二萬一百五十二 金壇縣鹽四千四百三十五引三百三十七斤一十四兩三錢二分戶三萬二千六百八十五口一十八萬八千六百五十有九】

   酒醋課歲額鈔 【 中統】

三十九萬八十四貫六釐 【 錄事司五萬八千八百四十九貫八錢一分二釐 丹徒縣八萬七千一百九十貫六錢六分六釐 丹陽縣一十一萬五千二百二十六貫七錢一分四釐 金壇縣一十二萬八千八百一十六貫八錢一分四釐】

酒課三十七萬六千一百八十九貫五錢四分 【 錄事司五萬七千一百四十一貫三錢 丹徒縣八萬四千一百四十七貫九錢四分五釐 丹陽縣一十萬九千六百四十貫三錢七分八釐 金壇縣一十二萬五千二百五十九貫九錢七分七釐】

醋課一萬三千八百九十四貫四錢六分五釐 【 錄事司一千七百八貫五錢一分二釐 丹徒縣三千四十二貫七錢二分 丹陽縣五千五百八十六貫三錢三分六釐 金壇縣三千五百五十六貫八錢九分七釐】

    嘉定志

熙甯中酒課六萬六千餘貫 【 在城及諸邑共此數】

嘉定中酒課七萬四千七百一十一貫 【 東都酒務租額錢三萬一千二十一貫 戶部酒庫九千三百六十一貫 西比較務三萬四千三百二十九貫】

宋元嘉二十一年正月南徐禁酒 【 元嘉二十一年正月南徐南豫州揚州浙江西並禁酒】

齊永明十一年朱方權斷酒 【 永明十一年五月詔曰水旱成灾穀價傷弊朱方姑熟可權斷酒】

唐元和十四年停榷酤 【 唐李德裕刺潤兼浙西觀察奏李錡任觀察日職兼鹽鐵百姓除隨貫出榷酒錢外更置官酤兩重納榷薛苹任觀察又奏置榷酒元和十四年七月詔停榷酤】

   茶課歲額鈔 【 中統】

一千七百一十七貫九錢 【 錄事司二百貫 丹徒縣一百貫 丹陽縣一百二十五貫 金壇縣一百二十五貫 丹陽批驗局一千一百六十七貫零九錢】

唐貞元中立稅茶法 【 貞元九年戶部侍郎張滂奏立稅茶法自後裴延齡專判度支與鹽鐵益殊塗而理矣十年潤州刺史王緯代之理于朱方數年而李錡代之鹽院津堰改張侵剝不知紀極私路小堰厚歛行人多自錡始】

大中中罷收茶商搨地錢并經過稅 【 大中六年正月鹽鐵轉運使裴休奏諸道節度觀察使收茶商搨地錢并稅經過商人頗乖法理請釐革橫稅商旅既安課利自厚其年四月浙西觀察使奏軍用困竭乞且依舊稅茶敕旨裴休條疏茶法事極精詳制置之初理須畫一並宜准今年正月敕旨處分】

   魚課歲額鈔 【 中統】

七百九十三貫 【 並出丹陽縣練湖入江淮財賦府】

  造作

敘(缺)

段疋歲額五千九百一疋 【 織染局三千五百六十一疋 生帛局一千八百三十疋 丹徒縣五百一十疋】

紵絲一千九百四 【 織染局獨造】

暗花一千一百六十七 【 枯竹褐四百一稈草褐二百三十明綠一百五十九鴉青一百五十九駝褐一百八十六白三十二】

素七百三十七 【 枯竹褐二百五十五稈草褐一百四十八明綠九十九鴉青九十九駝褐一百一十八白一十八】

絲紬三千九百九十七 【 織染局一千六百五十七 生帛局一千八百三十 丹徒縣五百一十】

胸背花三百三十一 【 織染局獨造枯竹褐一百五十九稈草褐一十五明綠三十一鴉青六十六駝褐三十橡子竹褐三十】

斜紋三千六百六十六 【 織染局枯竹褐六百三十六稈草褐六十三明綠一百二十三

鴉青六百六十四駝褐一百二十橡子竹褐一百二十 生帛局枯竹褐四百七十七稈草褐三百五十一明綠二百一十一鴉青四百二十二駝褐一百八十五橡子竹褐一百八十五 丹徒縣枯竹褐一百二十五稈草褐一百明綠七十五鴉青八十駝褐六十五橡子竹褐六十五】

江南歸附之初置織染提舉司設兩局以集造作丹徒民三百餘家始以婦人女子織紗得名局家例以匠役之由是不靖於鄉省臺分官撫恤然後還定民復詣闕以訴願世為邑民奉公上尋罷提舉司並隸本郡近年以來兩局工多匠少而丹徒之民又以非匠戶無既稟之給每告病焉

嘉定志綾十疋 【 歲貢】 羅三百一十疋 【 歲貢十疋聖節三百疋】 絹三百疋 【 歲貢】

咸淳志綾二十疋 【 聖節】 羅三百五十疋 【 聖節三百疋大禮年分添造五十疋】

軍器歲額水牛皮甲七十六 【 黑漆紅漆綠油黃油各一十九副紫真皮盔甲袋全】

角弓四百五十 【 並羊肝漆】

箭二萬一千二百 【 並羊肝漆】

絲弦八百弓箙箭簶革帶各二十二手刀八十五鎗頭四十 【 並雜造局】

嘉定志都作院造軍器

咸淳志甲仗庫受軍器 【 皆無歲額】

歷本歲額大小一萬八千二百二十二 【 大本一萬三千六百一十一每本一貫小本四千六百一十一每本一錢】

工墨鈔 【 中統】 一萬四千七十二貫一錢 【 錄事司歷大本一千五百九十八小本七百五十四鈔一千六百七十三貫四錢 丹徒縣歷大本三千一百六十二小本九百五十一鈔三千二百五十七貫一錢 丹陽縣歷大本四千一百四十八小本一千二百五十七鈔四千二百七十三貫七錢 金壇縣歷大本四千七百三小本一千六百四十有九鈔四千八百六十有七貫九錢】

鈔本歲額 【 中統】 七十二萬五千貫 【 每貫折除三分倒換民間昏鈔】

工墨鈔二萬二千五百貫

  孳息

敘(缺)

   館驛祗待息錢 【 各處館驛使客飲饍祇待惟艱延祐已未官降鈔本令有司規畫以助其費然潤當孔道所用浩繁民尤以為病也】

本鈔 【 中統】 四萬貫 【 每貫月息三分】 年息一萬四千四百貫 【 錄事司本六千五百三十九貫息二千三百五十四貫四分入在城水站 丹徒縣本一萬三千八十二貫息四千七百九貫五錢二分入在城馬站 丹陽縣本五千九百九貫息一千七百六十七貫二錢四分入本縣水站又本六千三百八十二貫息二千二百九十七貫五錢二分入本縣馬站 金壇縣本四千一百七十九貫五錢息一千五百四貫六錢二分入呂城水站又本四千九百八貫五錢息一千七百一十七貫零六分亦入呂城馬站】

   惠民藥局息錢 【 大德間各路置立惠民藥局仍降官錢權子本為修製藥餌之費】

本鈔 【 中統】 二萬五千貫 【 每貫月息三分】 年息九千貫 【 並錄事司】

  寬賦

敘(缺)

至元十三年二月免魚菱等稅 【 節文所在州郡山林河泊出產除巨木花果外鰕魚菱芡柴薪等物權免徵稅許令貧民從便採取貨賣賑濟】 十二月免繁冗科差 【 節文殘宋諸名項繁冗科差聖節上供總制錢等百餘項都休要者】 十五年量減公田歲課二分 【 節文浙西所有公田可權依舊例召佃客耕種合得歲課十分中量減二分聽從各人自行量槩兩平收受仍令有司選廉幹官以主之】 十九年十月定商稅三十分取一 【 節文諸色課程已有定額有司差人恢辦增者遷賞虧者陪償黜降已有定法不許諸人添荅撲買已撲買者截日罷去商稅三十分取一毋得多取】 二十年十月減免租稅三分 【 節文江淮百姓生受至元二十年合徵租稅以十分為率減免三分】 二十二年二月免收醋課 【 節文諸處村社農民食醋者有數在前有司與城巿一體收課今後聽從各處農民造醋食用官司並免收課】 三十一年六月特免夏稅一年 【 節文江淮以南至元三十一年夏稅特免一年已納到官者准充下年數目】

大德元年倚免江南新科夏稅 【 節文江南新科夏稅今年盡行倚免已納在官者准筭來歲夏稅】 三年正月量免夏稅三分 【 節文比年水旱疾疫百姓多被其殃已嘗蠲復賑貸尚慮恩澤未周其大德三年江南等處夏稅以十分為率量免三分】 四年十一月免租稅一分 【 節文大德五年江南租稅普免一分】 五年八月除風水灾重差發稅糧 【 節文各路風水灾重去處今歲差發稅糧並行除免貧乏缺食人民之家計口賑濟乏絕尤甚者另加優給其餘灾傷亦仰委官省視存恤】 九年二月均免官田租稅二分 【 節文大德九年江淮以南諸處佃種官田租稅均免二分其在前年分百姓拖欠差務課程並行蠲免】 十一年五月免夏稅五分秋糧三分 【 節文江南路分今年夏稅免五分秋糧免三年已納到官者准下年數】

至大元年免賑濟戶差稅 【 節文江南江北水旱饑荒去處已嘗遣使分頭賑恤去歲今春曾經賑濟人戶至大元年差發夏稅並行蠲免】 二年三月免被灾百姓夏稅 【 節文被灾曾經賑濟百姓至大二年腹裏差稅江淮夏稅並行蠲免】 四年正月夏稅免三分 【 節文至大四年江南夏稅與免三分】

延祐二年十一月夏稅免三分經理自實租稅免三年 【 節文延祐三年江淮夏稅十分中減免三分又節文河南江浙江西三省經理自寔出隱漏官民田土合該租稅自延祐三年為始與免三年】 四年閏正月普免夏稅三分 【 節文延祐四年江淮夏稅普免三分】 七年三月免夏稅三分 【 節文恤灾拯民國有令典延祐七年江淮夏稅並免三分】

至治二年十一月免官田租二分 【 節文各處佃種官田租額頗重其至治二年各納之數十分為率與免二分】

泰定二年正月革包銀 【 節文江淮迤南剙科包銀病民為甚今後並行革撥】

天歷元年九月免夏稅三分 【 節文天歷元年江淮夏稅免三分已納到官者准作下年之數】

  子目(缺)

敘(缺)

   夏稅

     絲

二千七百四十五斤九錢二分九釐 【 並有司錄事司一斤一十二兩八錢八分五釐 丹徒縣八百二十斤一十二兩六錢二分三釐 丹陽縣一千一十五斤一十三兩二分八釐 金壇縣九百六斤一十兩三錢九分三釐】

鎮南王位下二十一斤一十六兩二錢 【 丹陽縣一十七斤一十一兩六錢 金壇縣四斤四兩六錢】

儒學六錢一分 【 並丹徒縣】

僧寺二百九十斤五兩二錢一釐 【 錄事司一斤一十二兩八錢八分五釐 丹徒縣九十二斤三兩一錢二分九釐 丹陽縣九十三斤二兩八錢三分八釐 金壇縣一百三斤二兩三錢四分九釐】

道觀九十二斤八兩六分六釐 【 丹徒縣一十三斤一十四兩三錢三分二釐 丹陽縣三十五斤三兩六錢三分三釐 金壇縣四十三斤六兩一錢一釐】

站戶二千二百七十五斤七兩四錢七分六釐 【 丹徒縣六百九十七斤一十三兩六錢九分二釐 丹陽縣八百二十一斤一十二兩四錢四分一釐 金壇縣七百五十五斤一十三兩三錢四分三釐】

遞鋪一十四斤四兩八錢八分 【 並丹徒縣】

普慶寺五十斤六兩四錢九分六釐 【 丹徒縣二斤七兩九錢八分 丹陽縣四十七斤一十四兩五錢一分六釐 至順三年仍舊納官詳見田土門】

    綿

六百四十二斤二兩四錢六分七釐 【 並有司 錄事司三分四釐 丹徒縣二百三斤九兩一錢四分九釐 丹陽縣二百九十六斤五兩八錢一分 金壇縣一百四十二斤三兩四錢七分四釐】

鎮南王位下七斤六錢一分 【 並丹徒縣】

僧寺九十九斤一十一兩三錢一分九釐 【 錄事司三分四釐 丹徒縣三十九斤一錢七分 丹陽縣三十三斤一十兩七錢二分六釐 金壇縣二十七斤三錢八分九釐】

道觀二十五斤二兩四錢四分七釐 【 丹徒縣六斤二兩四錢五分五釐 丹陽縣一十一斤一兩九錢六分二釐 金壇縣七斤一十四兩三分】

站戶四百八十一斤一十五兩一錢六分六釐 【 丹徒縣一百五十四斤一十三兩一錢四分四釐 丹陽縣二百一十九斤一十二兩九錢六分七釐 金壇縣一百七斤五兩五分五釐】

遞鋪三斤五兩三錢六分 【 並丹徒縣】

普慶寺二十四斤一十五兩五錢六分五釐 【 丹徒縣四兩二分 丹陽縣二十四斤一十一兩五錢四分五釐 同前】

小麥一百八十二石九斗一合 【 並江淮財賦府 丹徒縣】

職田二十石 【 並丹徒縣】

大司徒阿你哥一百六十二石九斗一合 【 並丹徒縣】

   秋租

    粳米

二萬六百四十一石九斗七升七合 【 有司二萬六百一十六石一斗一升七合江淮財賦府二十五石八斗 錄事司九斗七升六合 丹徒縣七千三百三十三石四斗一升 丹陽縣九千四十五石四斗九升八合 金壇縣四千二百六十二石三升三合】

鎮南王位下一百三十九石四斗八升二合 【 有司 丹陽縣一百二十六石三斗七合 金壇縣一十三石一斗七升五合】

儒學二十六石八斗六升三合 【 有司 丹徒縣二十一石一斗八升八合 金壇縣五石六斗七升五合】

僧寺二千四百二十五石七斗七升四合 【 有司錄事司九斗七升六合 丹徒縣一千四百五十一石一斗七升五合 丹陽縣六百一十五石二斗六升四合 金壇縣三百五十八石三斗七升九合】

道觀五百四十一石九斗五升六合 【 有司 丹徒縣一百四石八斗六升八合 丹陽縣二百三十九石六斗七升一合 金壇縣一百九十七石四斗一升七合】

站戶一萬六千八百六十六石五斗三升三合 【 有司 丹徒縣五千五百一十八石一斗八升五合 丹陽縣七千六百六十石九斗六升一合 金壇縣三千六百八十七石三斗八升七合】

遞鋪二百一十五石七斗八升二合 【 有司 丹徒縣一百二十四石八斗四合 丹陽縣九十一石六斗九升八合】

普慶寺三百九十九石七斗七合 【 有司 丹徒縣八十八石一斗一升 丹陽縣三百一十一石五斗九升七合 同前】

職田二十五石八斗 【 江淮財賦府 丹徒縣】

    穤米

一千四百六十二石七斗二升八合 【 並有司 丹徒縣一百三石五斗八升 丹陽縣六百七十八石八斗五升六合 金壇縣六百八十石二斗九升二合】

鎮南王位下九石六斗五升四合 【 丹陽縣八石四斗七合 金壇縣一石六斗七合】

僧寺一百三石四斗七升六合 【 丹徒縣二石二斗九升二合 丹陽縣三十六石九斗七合 金壇縣六十五石八升三合】

道觀三十八石二斗三升五合 【 丹徒縣二斗三升七合 丹陽縣一十六石九斗三升 金壇縣二十一石六升八合】

站戶一千二百八十二石八斗三升七合 【 丹徒縣一百一石五升一合 丹陽縣五百八十九石二斗五升六合 金壇縣五百九十二石五斗三升】

遞鋪四石一斗六升四合 【 丹陽縣】

普慶寺二十四石三斗六升二合 【 丹陽縣 同前】

    秈米

三百一十四石六斗二升六合 【 並江淮財賦府 丹徒縣二百六十四石九斗九升 丹陽縣四十九石六斗三升六合】

職田二十一石三斗 【 丹徒縣】

大司徒阿你哥二百九十三石三斗二升六合 【 丹徒縣二百四十三石一斗九升 丹陽縣四十九石六斗三升六合】

    鈔 【 中統】

大司徒阿你哥蘆課四十三貫八錢五分 【 並江淮財賦府 丹陽縣】

丹徒陳碭傑子英校字